分类列表
产业链本土配套率从不到20%增长到45%以上,零部件国产化率从不到60%提升到95%以上,产业链规模从12家提升到66家,3家国内头部企业落地山西,这是2022年山西风电装备产业链跑出的成绩单。2022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新增85.7吉瓦,亚太地区贡献了其中的60%。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美国、巴西、德国、瑞典,全球最大的5个风电新增装机市场中,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3763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如果把地球上可利用的海上风能全部转化为电能,它所产生的发电量,相当于同一时间内全世界所有电厂发电量总和的20多倍。为了收集如此巨大的能量,人类创造出了能够征服它的钢铁巨人——海上风力发电机。一架10兆瓦的海上风力发电机,叶轮直径长达185米,叶片长达90米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
早在2021年,世界风能协会就作出过这样的预测:从2022年到2026年的未来五年间,海上风机叶片长度185米-220米将成为主流,而陆上风机的主流是叶片长度150-170米。可见,风机的大型化是大势所趋,谁能在大型化风机的产业链上提前布局产能,谁就抓住了市场机遇。而塔筒,就是这个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要承载起一座叶轮直径185米、叶片长度90米的巨型风机,它底部的塔筒要达到470吨的重量,110米的高度。为了生产这样的巨无霸,人们不得不搭建一个巨大的厂房。但即便是在这个有3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车间里,也只能容得下分段制造,再用法兰组接成一个完整的塔筒。
山西昌能车间主任 高远:这段塔筒就是5兆瓦陆上风机的其中一段,长度大概有25米左右,整套一共是5段。
山西昌能车间主任 高远:一般都是给华电、大唐这些新能源公司,国内头部主机制造商金风、明阳、远景能源。就好比链主企业太重,我们去年也跟太重刚签订了协议。
全球的风电塔筒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风能理事会发布数据显示,3年前的2020年,中国风电塔筒的市场规模就已经占到了全球的86.3%,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塔筒市场。而早在8年前,山西昌能就抓住这个市场风口,成为国内11家新能源和风机制造企业的供货商。三个月前,山西风电装备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太重集团也抛出了橄榄枝。山西昌能获得太重风机塔筒的优先供货权,而太重集团,则从昌能拿到了最优惠的塔筒价格,也因此带动了整机成本的降低。
翻看太重集团去年一年签署的合作协议,我发现从去年7月开始,这家大型国企便开始频频抛出橄榄枝。天宝法兰、离石电缆、汾西重工一年时间9家省内企业变成了太重的优先供货商,大家似乎在一夜之间被绑在了同一个链条上。这条链,就是风电装备产业链。
一条完整的风电装备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钢材、叶片用树脂、增强纤维等;中游核心零部件,轮毂、发电机、齿轮箱、叶片、机舱罩、轴承、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塔筒以及主轴,核心零部件组装成风机主机;下游则包括风机设计能力、总装能力以及后期风场服务能力等。
2022年5月,山西推出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太重集团当选首批十大重点产业链之一的风电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而之所以能够当上“链主”,是因为它不仅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化齿轮箱生产线,还是全省唯一具备风机整机制造能力的企业,产业生态主导力、带动力势头强劲。
一年来,担负“链长”重任的太重集团,一直在忙着组建自己的产业合作“朋友圈”。
这位是太重集团新能源发展中心总经理宇小璞,他的工作画风是这样的!电话,接不上;人,见不到;采访……(音效)被放鸽子了!一年内有将近300天的时间他都奔跑在全国各地,忙着和圈内的大咖们谈合作,这个晚上,终于在机场见到了刚刚从上海回来的宇小璞。
太重集团新能源发展中心总经理宇小璞:感触最深的,是我们和这些大的央企合作过程中,对方对我们信任度增加了,从开始我们在谈,对方担心我们的质量、担心我们的交付,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说希望后续有更多合作。这个变化让我觉得是真正的强链以后产生的效果。
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2023年4月7日,山西风电装备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来自产业链上下游的66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加入产业联盟,太重集团当选联盟理事长单位。
江苏九鼎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冯永赵:它将通过一些资源开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来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发展。
华电山西能源有限公司总会计师裴永革:通过这个契机,整个在风电高端制造方面,产学研用,在山西实现一体化发展。
就在产业联盟成立后不到一个月,一家国内头部风机整机制造商和太重集团达成了首次合作。
太原重工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郝银龙:我们一次性签订了500台,这是我们建厂以来第一次一次性签订这么大量的订单。这个机型是6.25兆瓦,是我们未来三年在陆上风机主力推的一个机型。
主持人:“朋友圈”越来越大,也就意味着产业链越来越长。从我省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太重当选链长企业这一年的时间,山西风电装备产业链这根链条到底拉长了多少?
太重集团总经理陶家晋:在产业链(建联)初期,跟我们产业链上合作的单位只有12家,通过我们一年的努力,通过产业联盟的推动,由12家变成了66家。这66家产业联盟单位,覆盖了风电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促进了我们整个风电产业链的效率,也降低了成本,也总体上提升了我们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原来我们的省内配套率很低,不足20%,通过我们这一阶段的努力,现在我们省内配套率能达到45%以上。国产化率原来的水平也比较低,那么通过这个产业联盟的建设,你比如说国产轴承的替代,国产电机的替代,控制系统的替代,现在我们的国产化率也能达到90%以上。
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能在1-3个小时的车程半径内,把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70%以上的零部件和中间品,形成一个集群化生产基地,那么不仅可以避免供需错配,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而且还能通过产业链条上生产技术和工艺的良性竞争,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实现产业升级跃迁。在山西,如果风电装备产业链的配套率能够达到90%,那将是一个千亿级的产业乘风崛起。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山西的风电装备产业链配套率已实现了从20%到45%的倍增,接下来,如何尽快缩小从45%到90%之间的差距?
战略投资部副部长 刘彦明:你观察得很细致。经过一年的发展,太重自制增加了21%,具备了塔筒的生产能力,完成了强链。绿色本土培育部分,由原来的各自为阵转变为集聚到了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上。像叶片、轴承这些关键核心零部件,依然是产业链的缺链环节。如何让这些产业链上的“大咖”企业落地山西,这是我们目前推进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主持人:这是之前在网上有一段很火爆的视频,视频当中一辆叶片运输车正艰难地行驶在悬崖峭壁见,这是一片长达70米的叶片,而今天中国海上风机的叶片最长已经达到了123米,据说运输一趟至少需要十几名工作人员协作配合才能完成。现在我们就来连线国家新型电力装备集群发展促进机构秘书长施新春。施秘书长您好,能否现在给我们普及一下,这个叶片它的运输成本到底有多大?
国家新型电力装备集群发展促进机构秘书长施新春:整个叶片的运输成本是很高的,能占到了叶片成本的7%,整机成本的2%左右。目前山西没有叶片生产厂商,如果叶片要从东部沿海的上海运输到山西太原,以96米长的叶片为例,一套叶片的运输价格大概在18万元,以500套叶片为例,运费就能达到1亿元。
主持人:就在前不久,九鼎集团去到山西忻州考察风场,双方合作迈出实质性一步。一旦叶片制造落地山西,对山西风电装备产业链的产值会有多大的带动呢?
国家新型电力装备集群发展促进机构秘书长施新春:还是以96米长的叶片为例,一套叶片市场销售价格为280万元左右。按年产500套计算,新增年收入为14亿元。同时还可以带动上游的增强材料、夹芯材料、表面涂料等供应商的配套,拉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近50亿元,会带动产业链本土配套率的提升,从现在的45%提高到70%,同时由于避免了长距离的运输,使整机成本下降2%。
主持人:谢谢您,施秘书长。其实除了叶片,太重集团也在引进国内其它头部生产企业,促进产业链的补链、强链。
传感器,是安装在风机叶片和发电机上的一种关键零部件,可以保障叶片平稳运行,并提高发电效能。
4月19日,由上海拜安、太重集团、山西省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的山西太重拜安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上海拜安优秀的研发基因,太重高端装备强健的平台筋骨,再加上国资平台的金融输血,让它从呱呱落地的第一刻起,就注定是一个赢在起跑线上的佼佼者。
上海拜安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俞红鹰:我们拉了中科院电工所,拉了国家电力科学院,拉了清华大学,为太重的智慧风机制造已经设计了方案和实施路径了。我们的设想是依托上海拜安的技术研发优势做出前期的开发,依托太原重工的这个应用平台,太重拜安就是承载着应用开发的一个载体。
主持人:针对山西风电产业链的断链、缺链部分,除了太重拜安、江苏九鼎,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还有哪些计划?
太重集团总经理陶家晋:叶片、机舱罩、高端轴承、包括电气,电气控制软件部分都是我们招商引资的重点。目前我们在叶片方面,正在跟江苏九鼎积极沟通;在这个电气控制配套这方面,正在推进合资合作公司的落地;其他方面比如说轴承、控制系统、机舱罩方面,我们也在跟国内头部企业积极沟通,它们也分别表示在产业链落地,业务扩大的过程当中,他们非常愿意来山西投资兴业。
在山西风电产业链快速建链的背后,政府部门的有为之手也有上佳表现。在新能源前景看好的预期之下,风电装机容量指标成了能源市场竞逐的目标。山西省能源局出台了《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建设计划》,把宝贵的指标倾斜使用在产业链建设中,作为风电装备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太重集团获得了105万千瓦的风电装机指标。
太重集团总经理陶家晋:我们在获得这个支持以后,跟国内的头部能源企业迅速地展开了合作,预计在今年和明年,能把105万的指标全部按照要求并网发电,直接带动产业链产值60亿元,带动配套产值120亿以上。同时对产业链补链、延链环节的招商引资,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指标支持的前提下,我们迅速地把我们产业链的能力提升起来,我们同步还在研究国内其他省域的陆上风电项目,我们也在积极地参与。同步也在开展海上风电的项目,我们也在积极地推进。目前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我们还研究新的领域,在分散式风电领域,也想有所突破。
产业链本土配套率从不到20%增长到45%以上,零部件国产化率从不到60%提升到95%以上,产业链规模从12家提升到66家,3家国内头部企业落地山西,这是2022年山西风电装备产业链跑出的成绩单。2022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新增85.7吉瓦,亚太地区贡献了其中的60%。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美国、巴西、德国、瑞典,全球最大的5个风电新增装机市场中,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3763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输入产业发展关键词,我们看到乘风崛起的风电产业未来图景:到2030年,中国年新增装机70-80GW;到2030年,全球风电新增并网容量680GW;“十四五”末,山西风电装备营收突破1000亿元。